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主体,要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衡阳市政协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抓住中共党员委员这一“关键少数”,示范带动党外委员“绝大多数”,着力将政协党建文章做深做实、做出特色。
“政治建设”强统领
——切实发挥政协党组的领导作用
注重发挥政协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着力将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协工作各方面、全过程。政治对标。以党组理论学习为引领,实行“第一议题”制度,坚持逢会必学,通过党组成员示范学、带头学、经常学,带动全体党员委员当好“两个确立”的坚定捍卫者、忠实践行者。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重大事项、重要工作及时向市委报告。坚持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经过党组集体讨论,市政协所有中心工作、履职重点、制度文件均以党组名义行文。思想对标。创新建立“双周学习”制度,每月设定一个学习主题,定期邀请党校老师、专家学者、党员委员上课,部分精品学习课程纳入市县政协委员学习培训课程,确保党的创新理论、重要会议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在全市政协系统落地生根。运用“政协云”平台,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衡州书香·声润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委员通过线上荐书、评书,线下阅书、享书,以“书香政协”助推“书香社会”建设。行动对标。建立党委政府“交题”、政协委员“荐题”、全社会“征题”、主席会议“选题”、市委“定题”工作机制,每年与市委、市政府联合制定年度协商与监督工作计划,提请市委常委会议研究政协工作。今年年初,在市委启动“聚力中心化攻坚年”行动后,市政协立即部署“汇聚雁城·聚力中心化”委员履职主题活动,做到党委政府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
“两个全覆盖”强基础
——着力解决组织基础薄弱的问题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通过设立履职党支部,探索联系指导、双重组织生活等机制,推动“两个全覆盖”从“有形”向“有效”转变。创新组织体系建设。研究出台《党员委员履职党支部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以委室为单位设立履职党支部,悉数编入179名党员委员。各履职党支部分别明确1名支部书记、副书记和党建工作联络员,按界别(组别)设立38个“履职党小组”,向民主党派、无党派界别委派党建指导员。同步指导县市区政协建立“履职党支部+履职党小组”的组织体系。完善指导联系机制。健全完善“党组成员联系党员委员、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制度,通过“1+N”工作法,党组成员与党员委员经常性开展谈心谈话,共同参加集体学习和党建活动;党员委员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党外委员传达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助力决策落实。增强组织生活活力。大力构建“五和”政协文化,打造“五敬”政协队伍,精心印制党员组织生活日历,按照“一月一特色”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通过“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分享一次在党感悟、赠送一张生日贺卡、赠送一本红色书籍,上一次党课”的“五个一”政治仪式,组织党员集体过政治生日。强化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组织开展“青春向党,奋力奔跑”青年党员干部座谈会、“奋斗政协人,携手向未来”主题登山竞赛等特色党建活动,引导党员委员主动过好双重组织生活。
“团结民主”强共识
——充分体现协商民主、团结统战的政协党建特色
人民政协党建工作不同于其他党政部门,具有鲜明的界别特色和统战功能。衡阳市政协党组高举团结民主旗帜,抓党建、强共识、促发展,展现出政协党建的独特魅力。
注重在团结联谊中增进“四个认同”。充分发挥市政协各级党组织、履职党支部在委员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时刻,与各民主党派、市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族各界人士共同举办“与共和国同行”文艺汇演、“学党史·讲故事·忆先烈·践初心”演讲、“建党100周年”庆祝大会等大型活动,密切沟通联络,加强团结联谊,切实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注重在凝聚共识中树立“大抓党建”导向。坚持党建引领,研究出台年度凝聚共识工作计划,把“两个确立”作为必须凝聚的重大共识,将迎接中共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作为凝聚共识的重大政治任务,进行重点安排部署,把党的建设贯穿凝聚共识工作全过程。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这一中心环节,修订完善委员履职考核和评价办法,建立年度履职档案,对委员履职情况进行积分管理、量化细化,激发委员创先争优、示范带动的责任担当。
注重在联动协作中凝聚“共谋发展”共识。通过履职党支部、履职党小组的横向协作和纵向联动,为党员委员和党外委员引领履职、创新履职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先后围绕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等课题开展联合议政;针对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口腔医疗市场、落实教育“双减”等课题开展联合调研;就国家创新型城市、乡村振兴、“四好农村路”等工作开展联合视察,形成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非公经济及社会各界人士在政协共谋发展、共商国是的良好氛围。
“一线作为”强实效
——深度打造衡阳政协“党建+”履职品牌
积极探索“党建+”工作模式,把工作重心下沉到一线、组织功能实现在一线、党员委员“关键少数”作用发挥在一线,实现党建和履职有机结合。
深化“党建+主题活动”,把工作重心下沉到一线。围绕全面落实省委“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聚力推进市委“三强一化”建设,在全市政协系统深入开展“争当‘八大员’ 助力‘三强一化’建设”和“汇聚雁城·聚力中心化”主题活动,通过“五进”助力和“八个一”行动,市县两级政协委员进企业、进屋场、进社区、进单位、进工作室,助力经济发展、城乡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活动开展以来,委员建言资政、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提交“微建议”数量均超去年总和。举办“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衡商大会”等活动,摸底形成1100余名“衡阳在外优秀人才”信息库,最大限度汇聚“大家、专家、名家”智慧,吸引大批项目、人才、资源向衡阳聚集。
构建“党建+委员工作室”,把组织功能实现在一线。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协委员工作室建设的实施办法》,全市建成301个委员工作室,3019名委员“全员入室”,实现乡镇(街道)、党派(界别)和政协委员“三个全覆盖”。每个委员工作室“点对点”设置党建联系点,优先从党员委员中选派党建工作联络员;依托“政协云”同步建立线上委员工作室,开通“民意直通车”,进行线上值班,收集微建议,开展微协商,实施微监督,做到委员“码”上找、事情马上办,帮助解决群众反映矛盾问题2300余件。在全市推广“委员工作室+屋场恳谈会”,将委员工作室“搬”到屋场,政协委员、镇村党员与村民群众面对面协商恳谈,让群众感觉政协离自己很近,委员就在身边。
践行“党建+中心工作”,把委员作用发挥在一线。定期组织为民服务、扶贫帮困、文明劝导、法制宣传、医疗义诊、“敲门行动”等志愿活动,引导委员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疫情防控工作大局,充分诠释了“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疫情防控期间,率先打出“落实复工复产政策”和“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协商组合拳,全市政协委员提交专项提案、社情民意信息、微建议300余篇,捐款捐物达3867万元;《关于解决老年人乘车扫码难》微建议的办理成效,得到《人民政协报》等媒体推介。多名市县政协委员主动请缨担任“第一支部书记”,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带领镇村党员干部打造了南岳荆田、衡东丫塘等一批全省“乡村振兴特色精品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
责编:admin
来源:衡阳市直机关工委 衡阳市政协党组